随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会组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给文明实践增添更多活力和动能,高新区田和街道依托田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加大田和社工站建设,充分发挥社工站资源融合与精准帮扶优势,在资源和需求之间精准搭桥,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多角度的惠民利民便民志愿服务活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全方位发挥青春志愿生力军作用
近日,田和社工站召集“青益+”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40余人在寨南社区、仁柳庄社区参加“青志有我·社区有我”社区治理公益活动。小志愿者们身穿蓝色马甲、头戴志愿者帽,拿着笤帚、簸箕、铲子、垃圾袋等工具走进社区各个小区,捡拾垃圾、擦拭公共设施、铲除小广告……对小区环境进行全面清理。
如今,在田和街道,散落在各个社区的“青益+”青年志愿者已成为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和推动社区融合的有力抓手。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居民群招募等方式,目前共有近300名青年志愿者登记在册。他们不仅积极参与创城共建、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还走进田村社区如康家园自闭症儿童群体,与这群来自星星的孩子建立长期的关爱陪护,从2022年8月起,青年志愿者每月至少一次为自闭症儿童送去温暖,用各种形式的活动陪伴这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积极融入社会。
此外,这群青年志愿生力军还发挥青年优势,组成理论政策宣讲小组,“零距离”、面对面、心贴心的走进社区、商圈,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将政策性强的理论宣讲变得如拉家常般接地气,更亲民。
多角度关注特殊群体切实需求
“感谢咱们的关心,多亏了咱们的照顾,送来了雪中送炭般的温暖。”7月28日上午,田和社工站与华晟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辖区低保退役军人于先生家中进行走访,这份温暖让于先生感动不已。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田和社工站的社工们以及各志愿群体奔走在走访慰问退役军人的道路上,进一步了解辖区内低保退役军人的生活状况,加强了社工站、社区与退伍军人的沟通交流,主动拉近了社工、社区与退役军人之间的距离,营造拥军爱军的和谐氛围。
一直以来,田和社工站都将关注特殊群体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部分,积极与社区自组织、志愿群体、爱心单位等沟通联系,针对各特殊群体的性质和需求开展特色志愿服务。解决高龄空巢老人服务需求的寨南社区知心常伴团就是其中一个缩影。
寨南社区知心常伴团由田和街道寨南社区共建单位、在职党员及周边的爱心商家、爱心人士组成,借助威海红帆、社会组织自筹资金、爱心商家爱心人士捐赠物资等对社区空巢老人进行入户服务。针对社区内特困、高龄独居老人、行动不便或子女不在家、失孤家庭,知心常伴团每月都会对接爱心志愿者一起进行中医义诊、入户清扫、理发、送慰问物资等志愿服务,为老年人带来了便利和温暖。如今,这一成功模式已在寨西社区、洪智社区等成功进行复制,让关注特殊群体的脚步走得更深更远。
双向资源齐抓,提供精准服务。在关爱特殊群体方面,田和社工站一边摸清服务对象的需求,一边寻找和对接周边的资源,从居民群体结构多样化与需求多元化出发,打造“和美公益课堂”“老兵益号”“田和益+家”“童参与,共成长”等十余个特色项目、开展活动500余场。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邻里互助,关爱留守儿童、孤残老人等各类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活动,努力为服务对象送上最贴心的、最细致、最温暖的志愿服务。
激活社区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如今,丝绵画就业扶持项目成为了田和街道洪智社区及周边社区20余名待业妇女经济增收的主要途径。这个项目由田和社工站孵化培育,依托威海海依达斯丝绵画馆,借助威海红帆、社会组织自筹资金等培育兼职技艺师,通过定制型服务促进社区居民再就业。截至2023年6月,已培育兼职技师11人,累计27幅作品,实现经济增收29000余元。
丝绵画就业扶持小组的组建、培育是定制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的初步尝试。以技能提升助力社区居民再就业,精准帮扶,进一步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发展。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田和街道深挖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基层治理力量的治理潜力,推动全员共治共享,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为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推动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基层治理更有温度和深度,田和社工站启动“社益家”伙伴计划,探索“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推进路径,以社工专业之力融合志愿者温暖情怀共同建设温暖家园。带动居民关注社区事务,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我带头,我组织,我开展”的居民自治模式。
接下来,田和社工站将继续发挥资源衔接作用,引导更多社会组织、爱心单位等与社区志愿服务队、社区居民切实需求结对,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发挥社工专业力量,推动社工+志愿服务联动,为基层文明实践充电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