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翠区羊亭镇积极创新文明实践形式,主动对接群众需求,精准服务群众,不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成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主阵地,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以文明实践为“弦”,谱写文明崭新乐章
在全镇构建起党委书记主责、宣传部门主抓、志愿者主力、群众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打通基层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3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用好文明阵地,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乡村文明程度;积极探索“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建模式,充分发挥26个农家书屋的学习阵地作用,每个农家书屋有藏书2000余册,涵盖党政、文史、科普、农技、中外文学、少儿读物等数十个类别,让农家书屋点亮文明新风、助力乡村振兴。
一方面,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检查小组,深入村组,督促、指导、参与开展绿美行动,进一步夯实村居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持续改善镇域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以“两节四集四赛”系列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黄河大集、趣味运动会、百家宴等接地气的活动,坚持利民惠民,把阵地建在群众身边,把活动融入群众生活,把工作做进群众心里。打造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5个。
以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为导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辐射带动作用,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各村居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提升行动、爱国卫生运动、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500余次,汇聚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合力;考虑到镇域老年人居多实际,成立“大喇叭志愿服务宣讲队”,由宣讲队统一备课,轮流录制音频,自主制作栏目,每周三次固定时间通过村内大喇叭播放,让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响”在百姓耳边,“通”到群众心里,让党的声音传进每家每户。
厚植文明新风沃士,遍地绽放文明之花
聚焦婚育殡葬文明,通过组织志愿服务团队在清明、冬至期间开展“文明祭扫 绿色清明”移风易俗志愿服务活动,以服务群众激发群众新事新办的内生动力;将移风易俗、革除陈规纳入村规民约,以各村居、社区红白理事会引导群众破除陋俗、倡树文明风尚;拓宽农村养老路径,打造社区食堂、特色中医馆、基层医疗点、老年活动室等场所,逐步健全老年人助餐服务基础网络,打造养老服务舒适生活圈,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
以“打造示范点、带动周边建、服务全方位”的“三步走”工作思路,投入200多万建成宝石山片区党群服务中心,涵盖乡村大舞台、乡村记忆馆、农村书屋、老年餐桌、理发室等服务项目。对片区内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助餐”“文明实践+助浴”“文明实践+义剪”“文明实践+洗衣”等活动,全面提升为老服务水平。通过与环翠区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签署共建协议,常态化开展节日走访、生活服务、健康义诊等文明实践活动,有效辐射联盟内6个行政村。今年以来已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40余次,惠及群众3500余人次。
探索“文明实践+美德信用”工作模式,以美德信用加持乡村文明,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镇域内各村在规范农村美德信用指数的基础上,以“信用五心”为推手将信用工作贯穿于村务管理、环境整治、产业经营、矛盾调解等方面,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与持续性,形成美德信用治村的长效机制。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开展羊亭河公园首届“晚风·星空”露营节活动,探索“文化+旅游”相融相通新模式,设置露营森友、集市行乐、花灯祈福、非遗列车四大功能区,展示十余种非遗传统技艺及文创手作产品,包括糖画、绳编、锡镶、柳编、葫芦烙画、传统首饰发簪、木雕、钩针等,开展文化便民惠民、文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增加旅游活动空间的乡村文化属性。
丰富拓展旅游业态,整合采摘、民宿、红色基因等资源,打造一系列文旅品牌。持续打造贝草夼地下交通站红色印迹展馆,目前成为周边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新选择,也成为村旅游项目中的“红色打卡地”。纪念馆开馆以来,先后接待游客9万余人次,成为威海红色旅游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借助北上夼樱桃节的契机,展示山水风貌、物产民情、文化底蕴,探索独具羊亭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春看百花夏摘果,秋观红叶冬赏雪”。
积极联合各级各地区吕剧协会,指导镇域内吕剧爱好者由“单打独斗”改为“成立剧团”,在重点村打造专门的吕剧演出排练场地,并常态化开展吕剧巡演。今年累计送戏达到30余场次,并在羊亭公园进行专场表演,既满足群众了解、欣赏吕剧的需求,又为全镇乃至全区广大吕剧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互动平台,进一步巩固吕剧群众基础,使吕剧在基层焕发出勃勃新生机,极大地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扎紧文化之“根”、铸牢文化之“魂”,走出一条文化先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