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前人历史性的创造,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的延续和发展,传统节日可谓中华文化千年文明的缩影,是民族精神之底蕴,闪耀着中国人民思想和智慧的光辉。
近些年,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众多的“洋节日”在中国都市大行其道,但这些西方节日原有的意义已被中国的年轻人曲解,变成了“疯狂聚会”、“狂欢的盛宴”.
一边是热闹的洋节,一边是冷清的中国节日,大体上同样类型的节日,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遭遇。
鬼节,这个词在数十年接受现代教育的人们中间,说起来总有些理不直气不壮的感觉,但为什么万圣节能够成为年轻人的狂欢节日,而中国的鬼节却少人关注呢?同样是类似的节日,年轻人又为何去此而就彼呢?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春节,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传递的是辞旧迎新的喜悦,展现的是人们对美好明天的期待;端午,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此节日的延续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伟人的怀念和对传统风俗的继承;中秋,以“婵娟”为象征,一直以来都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通过文辞诗篇的传诵,广为流传。七夕,则带给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期盼,富有珍贵而神圣的色彩…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经典,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生活的精彩画面。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变迁,在这个信息更新迅速,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思想观念、现代生活理念发生的变化和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国人面前出现了逐步淡化的趋势,尤其是绝大多数人对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阳等民族传统节日了解甚少,对其中所蕴涵的内在文化更鲜为人知。
在国外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我们知道了外国的愚人节、圣诞节,了解了西方的父亲节、母亲节;当我们记住了外国的2月14,却忘记了中国珍贵的七夕;当我们正为圣诞而紧张筹备的时候,元旦的那一天的气氛却被我们忽略,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它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那些传统节日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时代召唤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它,使之继续保持着它固有的文化活力,唤起国人对民俗节气的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