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一过,清明再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的日子就到了。自唐朝起,公务人员可以享有法定节假日一天,方便居民出城上坟,这足以看出清明节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地位。古人说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既描摹物候变化,也寄寓文化意涵,在这延续千年的传统节日里,我们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新局面的有机构成。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清明扫墓祭祖活动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也在提倡文明健康、符合时代特点的祭拜方式。送上一束鲜花,寄托哀思;栽上一棵绿树,表达怀念;在网上擎烛点歌献花留言,吐露真情。这些既庄重节俭,又绿化了环境,都不失为文明之举。
要让文明过节成为“常态化”,离不开政府部门切实加强管理和执法检查,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发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节日文化理念。当然,除了政府要大力引导外,更需要广大市民参与。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才能真正形成文明的力量积聚,将文明过节理念渗透到每一个节日中,不管是清明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还是各地传统节日等每一个小节日,都应将节日文化与文明结合起来,养成文明过节的良好习惯。
我们更需要把握住节日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不变的人心情感,在继承与创新中涵养属于我们时代的节日文化。清明节将至,我们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要倡导科学文明祭祀方式,革除封建迷信陋俗,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用文明缅怀、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先人怀念之情,过一个健康、文明、绿色、低碳的清明节。
文明是一个城市核心价值的最好名片,是一个人最值得珍爱的脸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争做文明旅游的践行者,以文明的言行举止展示自身良好的文明素养,那么我们的城市离热情友爱、安全有序的人文旅游环境就不远了。(杨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