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家里总会贴上春联,以表达一种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据资料记载,春联的前身是桃符,“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古人认为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上书刻“神荼”、“郁垒”二神名,每逢正月一日,各家各户便将新作的桃符挂在家门上,以求新的一年百鬼遁形,万事大吉。后来逐渐有人在桃符上书写一些吉祥的话语,再修饰对仗,渲染新年喜庆气氛,慢慢形成春联的雏形。五代时,后蜀政权最后一任皇帝孟昶颇有文才,有一年春节,他亲自命笔在桃木板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子,成为我国有史书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记得以前的对联都是准备好笔墨纸砚,恭恭敬敬请村里有文化的人写的,内容多是艰苦朴素勤劳致富类。家家户户门上的对联都不完全一样,颇有书法大赛的味道。如果谁家对联的字写的好,用语又贴切,主人也会很得意,很可能免费为书法家做起广告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对联逐渐变成印刷的了。一条胡同好几张同样的面孔,一个模子出来的,内容完全一样,字体完全一样,就像一副对联同时贴在好几家一样,看起来心里就觉得有点别扭。就像街上看到的全部都是千篇一律的相同模样的绝世美女,反而觉不出美一样。
再后来商业无孔不侵,打起了春联的主意。一副对联顶部或者下面写明某某公司或某某产品,而贴对联的住户不仅不是这家企业的员工,甚至可能都不是他们产品用户。而在和谐社会,大家对此都不介意。更有甚者,直接把产品名放到春联里面,不用说平仄对仗,就是对联的基本意思恐怕非超高智商的人都搞不清楚。不过这样有个好处,不论哪句作上联哪句作下联也看不出有错。
对联的内容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就像一面镜子。本人生于文革末尾,所以对文革及更早的对联就不能亲见,但并非不能知道内容,不是可以搜吗?搜了几个,和读者共享, “跃进红旗飘千里,公社春风暖万家”,六十年代的,所以我就没有见过实物;“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字数都不一样多,不用说,这是文革时期的,谁家门上如果还保存的,一定可以成为文物,如果现写可不行;“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八十年代及以后都有人用。
说起这幅对联,还有个笑话,某地有个姓金的员外,文化不高,却偏爱以文人自居。因其母生日恰逢大年初一,所以年年春节他必大开筵席,尤爱自撰春联示人。有一年账房先生先写好一副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金员外见后很不高兴,认为此联拾人牙慧缺乏新意,既是过年又是给老娘祝寿,应该“突出主题”才好,于是提笔改写,上联改成“天增岁月娘增寿”,上联改了一字,下联也得对仗,他根据“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的“楹联须知”,遂将下联改成“春满乾坤爹满门”。账房见状忙说:“东家,这怎么成?”金员外却一本正经道:“爹对娘不是很对仗吗?”一时成为坊间笑柄。
不少生意人贴的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读起来朗朗上口,也符合主人身份。但是像卖花圈、寿衣的以及医院、诊所、殡仪馆类就别贴这个了。(王忠阳)